在闽南民俗里,米筛作为婚嫁的吉祥物,在新娘出嫁时,遮在新娘头顶上,以避免触犯天神。目前,漳州市区制作米筛的老艺人屈指可数,其中一位老艺人是62岁的许荣钦。
漳州市区地处九龙江下游,上游的南靖、华安山区盛产竹子,品种繁多。早期的竹子,扎成竹排,顺西溪与北溪流放到漳州。沿江一带,形成了多个竹制品加工区域,并有明显的分工,生产的品种有所侧重,芗城区的诗浦村,就以制作筛子为主。
生长在此的许荣钦,耳濡目染,14岁时开始学做米筛。米筛看似简单,但其中有不少门道。
首先,要挑选有韧性的竹子,将其削成相同厚度的竹片,再弯曲制成米筛外围。接着,用自制的圆规,在竹篾上画圆,用砍刀丝毫不差地斩去不规则的边缘,将竹篾修整成圆形。最后,把竹片安装在圆形的竹篾上,米筛就基本完工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传统竹制品被塑料、金属制品所替代,米筛已无用武之地。用米筛遮新娘的民俗,除一些农村还在沿袭外,大部分人用雨伞替代。
如今,诗浦村仅剩许荣钦夫妻俩还在做着老手艺。“一天可以做20个吧,一个最多赚5元。不过,一个月就只做几天,因为接不到什么活儿。”许荣钦说。
面对米筛行业的现状,许荣钦无可奈何。“做了一辈子米筛,真的叫我放弃也有点不舍。”他喃喃地说,过不了多久,漳州市区或许再也找不着米筛师傅了吧,一个延续千百年的行业也将就此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