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城区-戴文赛
戴文赛(1911~1979年),生于福建省龙溪县天宝乡洪湖村(现属芗城区)。父在漳州城里任小学教员。文赛3岁时,举家迁入城里,因生活困顿,文赛寄居于外祖父家里。
戴文赛6岁入育贤小学,毕业后入集美学校,后转寻源中学。他读书勤奋,喜爱西洋音乐。18岁考入福州协和大学数理系,半工半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民国24年(1935年)任广州岭南大学助教,以其收入攻读研究生。次年参加“庚款”留英考试。民国26年转至北平(今北京)燕京大学任助教,等待留英考试结果。同年8月以“庚款”留英生身份,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天文学。他的导师是著名天文学家爱丁顿教授。民国27年,以英国代表团列席代表身份参加国际天文会议。一年后获该校天文学奖金,民国29年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是《特殊恒星光谱的分光光度研究》。民国3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绕道北美乘船回国。他深有感慨地对人说:“到过外国,你就会更爱自己的祖国,更渴求自己的科研成果达到或超过当代世界水平。”同年9月,戴文赛到昆明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研究员。他研究方向是恒星物理,因设备缺乏,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回到母校燕京大学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戴文赛任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1954年9月,主动请求到南京大学天文系,任该系系主任。先后兼任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科委天文学科组副组长、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当选为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他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50年代初开始,戴文赛对国外40多种天体演化学说进行分析综合,收集和计算大量观测资料,历经20多年的深入研究,终于在康德和拉普拉斯的星云说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太阳系起源新学说。认为星云中心形成太阳,星云外部形成星云盘,行星和卫星在星云盘内由星子集聚而成。1955年、1958年两度出席国际天文学会。1962年,他首先提出“宇观”这一新概念。宇观(cosmoscopy)的确立给人类空间观念开拓了新的领域。为此,他先后于1962年撰著《宇观的物质过程》,1964年撰作《宇观过程的特征》,1977年与陆?、胡佛兴合著《微观、宏观、宇观》,与罗庆文合著《关于宇观概念的讨论》。他认为天体演化过程主要矛盾是吸引和排斥,贯串着对立统一的规律,并从这一认识出发,撰著《天体的演化》一书。
1979年4月30日,他因癌症不治逝世。终年68岁。
他的主要著作有:《恒星天文学》、《太阳系演化学》上册、《宇观的物质过程》、《微观、宏观、宇观》、《试论物质系统的层次》等。主编教材有《普通天文学教程》、《恒星天文学教程》、《理论天体物理》等。还有论文、科学报告、科普著作百余篇。1980年科学普及出版社选编了《戴文赛科普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