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开元寺石构
漳州开元寺不仅建筑规模庞大,而且藏有珍贵佛典及珍稀宝物。寺内原有唐明皇铜像,又有金宝牌、金宝轮,皆御赐之宝。宋太宗御书经疏一百二十卷,宋仁宗篆书“明堂”二字、飞白书“明堂之门”四字。诗云:“铸金像出开元末,检玉书藏景德间。”运使蒋之奇诗:“铜像何年铸,金身近代修。梁间馀旧志,从愿刺南州。”从诗句中可知,五代时期,漳州刺史留从愿曾重修开元寺。并明确记载唐代时,漳州开元寺已经有了《开元寺志》。
唐会昌五年(845年)四月,唐武宗诏令全国范围内展开全面毁佛运动。僧尼不论有牒或无牒,皆令还俗;一切寺庙全部摧毁;所有废寺的铜像、钟磬悉交盐铁使销熔铸钱,铁交本州铸为农具。义中和尚就是在这一年离开芝山开元寺,遁入九层岩草创三平寺的。不可思议的是,唐武宗在灭佛当年即暴亡。唐大中元年(公元846年),宣宗即位,大赦天下,宣宗“乃下诏有会昌中灵山、古迹、招提弃废之地,并令复之,委长吏择僧之高行者居焉”。宣宗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迅速纠正武宗灭佛的不良后果。大中三年(849年),漳州刺史郑薰奏请朝廷,为褒扬义中和尚矢志传法的修行,准予“广济禅师”的封号。邀请义中和尚回开元寺主持重建工程,并重振弘法道场。
高僧辈出的道场
漳州自古称“佛国”,自唐迄元,境内寺院大小至六百余所。漳州开元寺并非徒有虚名,历史上曾造就众多高僧,这里仅列举《漳州府志》中明确记载的四位高僧:唐代义中禅师、宋代从谦禅师、明代樵云禅师、本源禅师。
义中禅师(三平祖师),义中,俗姓杨,原籍陕西高陵县。其父入闽任福唐(今福清)县吏,唐建中二年(781年)正月初六,义中出生于福唐县衙。从小不食荤腥。十四岁出家,二十七岁具戒为僧。宝历中(825-827)结庵开元寺,旁请法者三百余人。会昌五年(845年)汰僧,乃入三平山,创建三平寺。大中三年(849年),漳州刺史郑薰奏号“广济禅师”。咸通十三年(872年)十一月初六圆寂于三平寺。
樵云禅师(龙裤祖师),俗姓郭(一说周氏),名真常,海澄人。年少入漳州开元寺为僧,后离寺到歧山隘口结庵,白天为路人施茶,夜间诵经修行。万历庚子(1600年)到宁德辟支岩苦修,创建碧芝岩。以卓越的修行,得到万历皇帝赐紫衣。后又返漳州,辟建石室岩。樵云禅师一生独创两处禅岩,获赐紫衣,当之无愧。
从谦禅师在石壁山(今云洞岩)辟谷成仙,留有“师谦洞”遗迹,给云洞岩增添禅风道骨的灵韵。樵云禅师创建宁德碧芝岩、漳州石室岩,这几处高僧禅修地,早已成为名胜,吸引四方信众朝圣。而其祖庭漳州开元寺规模列八闽诸州之冠,现在知道的人少之又少,这样的现状实在令人惋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