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午夜,中关村创客小镇点亮的窗户星星点点,让人不禁怀疑这里是不是遥远的海淀山后。
住在5号楼6层的杨逢麦,从早晨7点半开工到现在,除去吃饭和午休时间,他每天要工作超过12个小时。创业团队所在的这个房间,床板白天收起就是办公地,晚上落下就变成了家。
中关村创客小镇是面向海淀区创客们的人才公租房,但更像是众创空间,也成为创业团队的大本营。从今年年初开始入驻至今,已经吸纳了300多个团队在此办公、居住。这里的白天与夜晚,积聚着中关村新一批创新力量。
“最重要的不是省钱,是省时间”
杨逢麦刚毕业,1992年出生的他就已经是团队里最年长的了。剩下的“兵”都是大学里认识的同学。甚至还有4个研究生特意休了学,跟着他闯。
今年除夕前3天,在北京最冷的日子里,杨逢麦的团队入驻了中关村创客小镇。紧接着到来的春节假期,本应是万家灯火的团圆时刻,他们几个人选择留京熟悉创业环境。
杨逢麦的团队是第一批入驻小镇的租客。中关村创客小镇是全国首个创客人才公租房,这里既为海淀区创客们提供2772套公租房,又提供2.28万平方米的众创空间。一些创业团队刚起步、底子薄,干脆就在公租房里办公。
工作吃住在一起的“创业模式”在中关村由来已久。被称为“民间硅谷”的华清嘉园小区,至今还吸引着创客们入驻。因临近大学、租金便宜、资源丰富,不少知名互联网企业在此度过了最艰难的初创期。
但在租金上涨等背景下,创业团队的居住与办公也都需要支付高额的成本。杨逢麦测算,如果到市场上租房居住、办公,一个月的运营成本要8万元左右;而在创客小镇,他租下4套公租房每月租金只需要1.5万元左右,其中还有一半是由政府补贴,团队只需要支付7700元左右。
比起入驻创客小镇后省的各项开支,杨逢麦更觉得省下的大把时间对创业者来说更重要。他算了一笔账:如果工作和居住分离,每天上下班至少两个小时,4个人省下8个小时,就相当于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大批像杨逢麦这样的创业者们都在向创客小镇集聚。据了解,从年初正式入驻至今,创客小镇目前已经入驻300多个创业团队,剩余房源还将陆续配租。
定位调整为创客放宽申请条件
中关村创客小镇的前身是“351地块公租房”。这是北京试点在集体土地上建设的首批公租房。从地理位置上看,该项目位于海淀区温泉镇,恰恰是中关村辐射的重要区域。
2015年5月,在项目开工两年后,“351地块公租房”的定位突然调整——海淀区方面考虑将这些公租房面向创客人才专配。
北京市公租房有着严格的申请条件。假如按照当年的规则,创客们要想申请公租房,既要有北京户籍,年收入又要在10万元以下。广西人杨逢麦若想申请公租房,户籍门槛就过不了。
在创新创业潮涌的中关村,公租房在配租制度上能否有所突破、也来一次创新?
“当年这种面向创客人才的公租房在全国都没有,各部门的制度规则都是按照普通公租房设置的,我们就得一一突破。”在定位调整几个月后,一家专门负责创客人才公租房前期运作协调的企业——中关村创客小镇科技公司专门成立,公司CEO胡堃就是把各项政策“跑”下来的具体执行者。
公租房面向创客人才配租,需要审核什么条件?在已经作为普通公租房立项开工的前提下,该怎么更改?按照普通公租房规划设计的方案,如何调整适合创客人才?
近一年的时间,从国家部委到市区机构,大大小小十余个部门都需要协调。尤其是把众多创客挡在门外的户籍限制,在与市区两级住建部门沟通协调后,才最终打破。
2016年4月11日,海淀区正式将“351项目”确定为海淀区创客人才公共租赁住房试点项目。不到一个月,海淀区房管局、财政局、海淀园管委会就联合印发了《海淀区创客人才公共租赁住房暂行管理办法》。
创客人才公租房区别于普通公租房,在资质审核上更需要对创业团队的考核。2016年12月20日,《海淀区创客人才公共租赁住房承租评审实施办法》发布,为考核评审提供支撑。“除了无房、注册时间不超5年外,还有100位专家要为团队打分评审,过关才能入驻。”胡堃说。
创客小镇二期最快年底开建
目前已经入驻创客小镇的创业者中65%都是在30岁以下的青年,从事的产业主要包括互联网+、人工智能、大健康、互联网教育等。
“这么高的聚集程度,创业者之间的创意与合作,随时都会碰撞出火花。”胡堃说。
而对于像杨逢麦这样的创业者而言,这一点也是创客小镇最吸引人的地方。
创客小镇还引入了大约50家第三方创业服务机构,涵盖知识产权、创业指导、工商注册等方方面面。同时,根据计划,海淀区相关部门也将在园区内设置政务服务中心,“上门”提供相关登记服务。
预计在今年年底,位于公租房楼下的2.28万平方米的众创空间就将完成装修、投入使用,将提供办公、展演等功能。而创客小镇二期也正处在规划设计阶段,项目规模大约25万平方米,预计今年底、明年初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