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造船,何时再扬帆
核心提示古月港是海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大量的瓷器、漳缎、茶叶等搭乘月港木帆船,扬帆远洋。在那个海上贸易繁荣的时代,月港出品的帆船立下了汗马功劳。
58岁的龙海人郑水土最近挺发愁。郑水土是宗兴船厂的厂长,从事木船制造已近半个世纪。近日,他听说这家位于古月港之畔的百年老店,将在月港整治中被夷为平地。在郑水土看来,尽管木制帆船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龙海人世代沿袭的老手艺,是海上文明的见证者。如今,他不仅担忧百年老店悬而未决的命运,更忧心这门老手艺或将后继无人,淹没于历史巨浪中。他心中的期盼,是古法造船能够重新扬帆起航。
如今,钢板船已经取代了木制帆船。
古法造船的“大航海时代”
郑水土家中,保存着一本残损的《海澄郑氏造船图谱》,记载着民国年间所建造的16种木制船只的船主、尺寸、结构和用料。“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唯一流传的中国民间造船图谱,展现了一幅月港福船遗存鲜活的技术画卷。”2005年,福建福龙中国帆船研究中心研究员许路发现它时,如获至宝。
船谱的绘制者,正是郑水土的祖父——郑文庆。清末民初,继承祖上造船衣钵的他,在海澄镇创办了宗兴船厂。在后来的公私合营大潮中,该厂被并入龙海造船厂海澄分厂。
彼时的老船厂仍延续着建造大型木帆船的传统。12岁就随父亲郑俩招学艺的郑水土,仍记得当时龙海造船业的辉煌。“我父亲退休时已是7级技工,手艺精湛,附近海域遇到大型木帆船立桅等重大技术活,都要他亲临指导。”郑水土说,深谙古法造船的老师傅,大都凭经验现场放样,造船法式、尺寸、比例等皆烂熟于心,“当年的木帆船大得很,船上养着猪牛羊,可以跑十几个国家”。
漳州市文广新局的民俗专家林瑞红说,尽管宗兴船厂建厂不过百年,但其承袭至今的造船工艺,是见证海丝文化的活化石。在月港繁荣时期,漳州的轻工业异常发达,来自平和南胜窑、华安东溪窑的瓷器,日夜兼程地乘竹排、小舢板顺九龙江而下,经由月港奔赴海上丝绸之路。承载它们的,正是产自月港的木帆船。“当时的木帆船,大都是三桅或四桅,属大型贸易船,远航至马六甲海峡,中间都无需补给。”他说。
尽管月港自清代开始没落,但龙海制造的木帆船仍是远洋的主力军。一直到1988年,龙海造船厂还为美国人定制了一艘45英尺长的三桅木帆船,且至今仍在东南亚海域游弋。
这个时期的宗兴船厂,已经得以独立。古法造船的“大航海时代”,却并未像这间百年老店一样得以延续。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钢板船的普及,出于对木材资源的保护及航行安全性考虑,木制帆船不再被允许远航。由此带来的结果是,龙海的老船厂或者关停,或者转投现代钢板船领域。宗兴船厂依旧坚守着古法造船。只不过,制造龙舟、小舢板成为其赖以生存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