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公司是Viki,这个视频网站在2013年以2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日本乐天。全球科技企业孵化器Rocket Internet也扶持了两家在新加坡运作的大型电子商务初创公司,分别是Lazada和Zalora,这两家公司在2014年的营收都超过1亿美元。
除了支持本土创业公司外,新加坡政府还寻求向国外科技公司投资。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之一GIC在2014年领投了Square的1.5亿美元融资,还参与了印度电子商务公司Flipkart的最新一轮融资。另一家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则投资了另一家印度电商Snapdeal。
同时,国外基金也在涌入新加坡。四年前,硅谷创投巨擘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开始把东南亚当做向印度初创公司扩张的试验床,这样做的假设前提是发展中国家市场拥有很多共同点。其结果是非常成功,红杉资本最近开始从新加坡直接对东南亚进行投资,这家公司投资了移动交易平台Carousell和房地产搜索网站99.co等几家当地公司。
不像国际上其他科技初创公司蓬勃发展的地区,新加坡没有由新加坡人创立、为新加坡人服务的公司。这样的公司不可能存在,新加坡不是一个足够大的市场。整个国家面积只有半个洛杉矶那么大,人口只有500多万。新加坡科技公司只能寻求向外发展。
新加坡公司通常把法律和业务团队安排在当地,而其他部门则散布在东南亚各地,运营团队在菲律宾,工程团队在印度尼西亚或者越南,社区团队则每个开展业务的国家都有。
东南亚的市场机会多多,而且东南亚各大城市离新加坡都很近。从根本上讲,这也是新加坡繁荣的最主要原因。单单印度尼西亚就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国和第十六大经济体。这些国家的手机普及率很高,因特网用户总数量超过美国。在我们这个时代,科技行业用户的增长速度超过了新想法的增长速度,而东南亚正是这种现象的最好例子。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地的初创公司通常是一些“克隆”公司——东南亚的Zappos、东南亚的Uber、东南亚的Zillow。
负责红杉资本对新加坡投资的赛伦德拉·辛格说:“新点子能有多少呢?”。这是个全球性的问题,在东南亚特别如此。
投资者现在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诸如Uber之类的公司是否能如其所愿在世界上其他地区大行其道,还是对当地更了解、在当地更有关系的GrabTaxi等公司会主导当地市场呢?
国际金融家们更看好后者。去年日本软银向GrabTaxi投资2.5亿美元,此举旨在创造一个向Uber挑战的全球联盟。
我去GrabTaxi办公室的时候,其创始人兼CEO安东尼·谭(Anthony Tan)接待了我,他带我到处走了一圈,把我介绍给所有新聘请的员工,自豪地告诉我他们曾在Facebook和Palantir等公司工作。
安东尼经常到处走动,GrabTaxi业务遍及东南亚六国,安东尼总是跟同事们在这些国家之间飞来飞去。我问,这里的办公室是GrabTaxi的总部吗?安东尼回答说:“通常来说,CEO所在之处就是总部,对不对?然而单单这个星期,我要去三个国家……你不能坐在办公室里想着下一步该怎样做。”
在安东尼看来,经营一家开展线下业务的公司需要十分了解当地市场。Uber会说你可以用数据分析解决这些问题,但实际上Uber CEO特拉维斯·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不可能定期去拜访公司在其中运营的300多个城市,所以他不可能像安东尼那样了解东南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