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城区(今芗城区)人-林杏雨
林杏雨(1899~1996年),原名林许春,漳州城区(今芗城区)人。年青时就读于漳州华英中学,福州华侨公学,毕业后又到南京国立高等师范进修幼儿教育。民国7年(1918年)在漳州政务所主办公共卫生工作,不久参股“漳浮始兴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筹办漳码公路和石码车站,为修建漳码公路做出努力。他热心于发展漳州交通运输事业,积极参加修建以漳州为中心,西至南靖,东通江东桥,南往九龙岭,北达浦南的各条公路干线工作。先后担任公司总务主任、代经理、经理等职务。在致力漳州交通实业的同时,还投资创办漳州电厂,并为电厂的发展壮大献计献策。从民国17年至漳州解放,一直担任电厂的常务董事。林杏雨对地方的教育事业也很热心,为培养社会人才,先后捐款并筹办漳州私立西河小学、龙溪县立第三女子小学,并在厦门创办鸿麓幼儿园等。
1949年后,林杏雨拥护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并积极工作。1950年3月,他被选为漳州市(今芗城区)工商联合会筹委会副主任。1953年市工商联合会正式成立,被推选为副主委。不久又先后担任市工商联主委和省工商联副主委。1953年林杏雨被邀列席全国政协会议,在南平与陈嘉庚等人同车到北京。途中大家共商国事,由陈嘉庚领衔、张楚昆拟稿、林杏雨参与联名提出提案:一是建议从鹰潭修建铁路到厦门;二是在杏林建立大型纺织厂。这两个提案后来均被国务院采纳,并付诸实施。
解放初期,林杏雨担任漳州公私汽车联营处副经理期间,为了适应当时支前任务需要,积极动员私营汽车业主将汽车交由国家统一经营,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11月,漳州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林杏雨被选为漳州市副市长,分管侨务和城市建设工作。1957年他参加全国第十一次最高国务(扩大)会议,聆听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报告和讲话。回来后更加矢志抓好他分管的各项工作,积极鼓励华侨投资兴办地方事业,如将市区一些石板路面改为水泥路面,华侨新村、侨芗戏院、漳州精神病院、中山公园的整修等。“文化大革命”期间,林杏雨受到迫害,被划为“党外当权派”,下放到天宝大山劳动。但他仍与党同心,坚定党的光荣、伟大、正确的信念。
林杏雨还任过漳州市第一至第六届政协副主席以及芗城区政协副主席。1979年后,政协恢复活动,他积极参与,在地方和省政协的会议上,积极提出许多重要提案,如“扩建漳州火车站”、“扩大漳州自来水供应量”、“建设修整云洞岩、漳浦赵家城”、“综合治理九龙江”、“抓紧修建漳州环城公路”等提案,大部分被政府采纳并付诸实施。1986年为纪念漳州建州1300周年,他在省政协会议上,建议省主管部门拨专款整修开漳元勋、漳州刺史陈元光将军墓,并建纪念亭。这些建议得到省文化厅采纳,拨款8万元,对陈元光墓进行整修。
80年代林杏雨后退居二线。他虽至耄耋之年,仍关心国家大事。对工商联、政协、民建等部门召开的会议,争取赴会并积极建言,体现了一个爱国老人的心怀。1996年寿终,享年9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