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思念追崇
《华安县志》历代诗文选辑中收录清代进士郑亦邹《洪石秋子传》。郑亦邹字居仲,福建海澄人,1693年中福建举人,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进士,即于京任内阁中书,因无意于仕途,经闽巡抚张清恪聘郑返乡漳州东南白云山书院任学正,授徒著述。
洪思与相国杨联芳之子杨履圜相友善,每次聚首念旧,常同舟过江东,登邺山,凭吊诸翁石,两人相持痛哭。不久,履圜被门客宋琳出卖,不屈而死,洪思独游无伴,更为伤感。到时局较为平静时,洪思偶尔也到邺山讲学,每与诸生谈论国运兴衰,嘘唏不已,显现忧国忧民之意念。一日,洪思对知友郑亦邹说,看来复明之梦,终于无成了。
洪思曾作诗《诸翁石》:邺山荒绝罕能游,潜赴黄柑白果秋。石壁可招初出月,芦花专访不群鸥。必无市上知梅福,岂有乡人识马周。帆小使风常近岸,数峰迎我钓船头。他亦作《邺山》:讲堂孤冷似渔家,月满矛门闭水崖。礼乐既衰人不见,一声清磬在芦花。邺山,又称邺侯山,或称焦桐山。《龙溪县志》载,“古蓬莱渡也”。另据陈天定《北溪纪胜》述:“自柳营江入江,山高水狭,三五里岩壑绝人居,古名蓬莱峡。”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八月,洪思以小恙死于收文的旅次。他的门生将其遗体葬于紫云之山麓,祠于其先师文明庙的左庑。风水先生廖一臣为洪思营建墓,不受分文,漳人士作诗以美之。
洪思墓在九湖镇院后村石狮岩,石狮岩是漳州内七首岩之一,洪思墓1992年被龙海市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8月立文物保护单位碑在墓边。
颜厝镇下陈村76岁老人洪和成说,洪思墓是上洋村和下陈村洪氏宗亲共有的,每年农历九月十五左右,宗亲都会到那里祭拜,我也去过好多次。那个墓现在从院后村加油站往前走两三公里泥土小路就可以到。
毕生收文著作
郑亦邹《洪石秋子传》中写到,因叙其平生出处大致,裒其遗文在者《敬身录》八卷、《孔子谱》二卷、《朱子谱》二卷、《黄子》二卷、《求仁篇》四卷、《文删》十卷、《诗删》八卷、《月史》《岁史》各四卷,《山居帖》一卷。曰《孝经行》、曰《论语学》、曰《诗家》、曰《礼家》、曰《孟子性》、曰《春秋志》为《洪图六经》,凡八百二十一图;而《礼家》《春秋志》《易史》《天史》颇未脱稿。
2013年6月,河北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的许卉,其哲学博士论文“黄道周哲学思想研究”共有150多页,里面数十处、几十页提及洪思。
可见,了解洪思对于黄道周的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后来的黄漳浦集,绝大部分是根据洪思收集的材料编写的。(黄阿彬 陈佳平 邹德龙 文/图)